9月3日,《来自十六个普通家庭教育的报告》出版发行座谈会在义乌市绣湖小学举行,来自教育、科普、新闻等学界的专家与该书编写作者、部分学生家长共聚一堂华城融,探讨该书出版的积极意义,并就当下家庭教育相关问题展开讨论。
座谈会由义乌市科协副主席、义乌市绣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朱向阳主持。金华市委原常委、宣传部原部长杨守春,义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颜新香出席座谈会。
《来自十六个普通家庭教育的报告》一书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,全书以“真实案例+深度思考”的形式,案例人物包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、奥运会冠军杨倩、美国微软公司技术总监骆莉倩等,覆盖自信心培养、家校共育、独立精神塑造等家庭教育关键领域。这本书不仅是破解家庭教育焦虑的“工具书”,更是助力城市培育“高质量孩子”的“养分剂”,为家长提供了科学育人的路径,也为进一步深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,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完善,注入更多温暖与力量。
该书出版得到了科协、妇联、教育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,新书在上线发布当天,就已吸引十几万“云家长”关注阅读,成为当下破解家庭教育焦虑、传递科学教育理念的热门读物,为构建儿童友好成长环境注入科学优育力量。
展开剩余68%本书主编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六、七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兼科普文化交流委员会主任、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主席何建农介绍,书中的16个家庭,父母学历背景不一,爱好禀赋有异,但他们的教育又很相似:从容自如且成本低廉。他认为,家庭教育不应是“拼资源、抢进度”的焦虑竞赛,而是以尊重为基础、以陪伴为核心,为孩子创设自然成长的空间。
作为本书的第一位读者,同时也是《序》的作者,家庭教育专家贾少华教授认为,良好家庭教育习惯的养成,不仅能为学校教育筑牢根基,更能帮助本地孩子建立健全人格,是儿童友好成长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不强迫、不包办,而是根据孩子的个性“因材施教、因家施策”,让孩子在被看见、被尊重中主动学会成长。
本书出品人之一李俏红,则用“真实”“启示”“责任”六个字精准提炼出全书精华。她表示,书中案例之所以能引发家长共鸣,正是因为其贴近本地普通家庭的生活场景,既展现了教育中的困惑与挑战,更提供了“低成本高产出”的可行路径:无需高额补习费用,通过日常阅读习惯的培养、亲子沟通的优化,就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律与自信。这种接地气的实践方案,恰好契合了科学教育“重方法、轻焦虑”的内核。
义乌中学原校长朱跃望对该书也给予了高度认可,称其是“培养孩子人格魅力的及时雨”。他提到,书中多个案例印证了“习惯比天赋重要”“人格成长是一切成长的基础”等科学教育规律,比如有孩子凭借长期阅读习惯考上重点大学,有孩子在父母引导下从厌学走向自律——这些故事打破了“教育必须高投入”的误区,让更多家长明白:构建儿童友好的成长环境,关键不在于物质条件,而在于是否能用科学的方式,给予孩子爱、尊重与适当的引导。
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吴优赛认为,市面上的家庭教育书,大多在教人“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”“怎样考上清北”“如何规划人生路径”。可这本书偏偏反其道而行——它不提供捷径,不贩卖焦虑,也不塑造神话。它只是让十六个普通家庭开口说话:孩子健康、阳光、有志气,这就够了。书中让他感受最深的是颜荣昌这个父亲。他生活在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的义乌农村,五个孩子在茅草屋里长大。他信奉“以读书为荣,以劳动为乐”。他不懂什么“正面管教”,也没读过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,但他有一条铁律:不让孩子辍学。为了这句话,他挑灯夜战,替孩子补作业;为了这句话,他顶住贫困、偏见和邻里冷眼,坚持供孩子读书,其中两个女儿分别考上杭州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。
座谈会上,何恃坚、江胜忠、刘勤、潘爱娟等嘉宾,教师代表徐慧英,家长代表毛佳睿、王上等也就家庭教育等问题谈了各自的想法与建议。
会上,编著者分别向义乌市绣湖小学集团、復大实验学校等单位赠送图书。
通讯员 吴优赛 江奕闻华城融
发布于:浙江省升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